close

建置都市社區火災教育館之研究-臺北市信義區信義段三小段77-1地號為基地作為探討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in the setting Community’s Fire Education Center located at No.7-1, 3 short Sec., Xinyi Dist., Taipei

 

柯一青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中文摘要

 

   在自然界中各類災害種類繁多,如地震、颱風、火災、海嘯、龍捲風及洪水等,而在這些自然因素或人為操作下所造成的災害(disaster)中,其發生的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傷害情況各不同,所以對災害的防範與救助,應針對災害的特質性擬訂相對應的對策。而災害防治(Mitigation of Natural Hazards)工作千頭萬緒,無法將所有災害一舉釐清,鑒於目前火災在都市社區(urban community)上所造成的危害日益嚴重,因而選定火災防治問題進行研究。人們對災害的瞭解主要來自遭遇災害的經驗,從過去災害經驗找出災害防治的方法,提出防治的計畫。隨著經濟發達,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變遷及都市化(urbanization),人為與自然災害(natural disaster)發生亦逐年升高,從建築火災的觀點來看,都是先由災害搶救進而發展至火災預防。因此探索災害應變體系及建置火災教育館主要之目的在使社區居民瞭解針對火災防治措施之應用及健全消防救災體制。然而,加強災害教育宣導,提升災害應變能力以及災難發生前後執行者所受到的限制,或許可以社區營造(community construction)理念來提升社區(community)對環境之注意力及災害防救觀念與強化社區災害救助功能。期能達到較高之教育效果,減輕火災害發生之災害損失,本研究將對社區型火災教育場所的設置進行討論與分析。

關鍵字:社會結構、災害應變體系、社區營造、社區

 

一、               前言

臺灣在日治初期消防隊員多為日本籍,臺籍人員僅擔任通譯及其他雜務。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社會結構仍停留在農業社會(agrarian society)的型態,僅留用日治時期之臺籍消防人員。1950年臺灣省警務處訂定「臺灣省各縣市消防隊員額編列制」,規定各縣市都需設置消防隊;隸屬縣市警察局,當時警察與消防單位是合而為一的。1964年,各縣市政府依據函頒之消防警察隊管理規則規定,消防警察隊應配置消防車數量。1965年將保安科消防股改編獨立成消防科。1967年臺北市改為院轄市,將原有之消防隊擴大編制成立消防警察大隊。1969年消防大隊成立「119」已成為臺灣消防之代號。因社會結構改變,都市社區的快速發展造成的火災頻傳,促使1985年「消防法」的公布,火災預防、災害搶救及緊急救護成為消防的主要任務。199531「內政部消防署」正式成立,消防組織正式從警察組織中分立出來,各縣市政府開始成立消防局。1999921,臺灣發生大地震,政府於2000年公佈「災害防救法」,賦予消防新的任務,除火災外,更要負責各種天然與人為災害的防救工作,故消防工作已由傳統的型態轉變為整合救災任務。

 

二、               研究目的及方法

在都市中大規模場所對於防災之規劃近年來十分受到重視,並設有防火管理(Fire Prevention Management)及緊急應變制度,但對於都市社區單元內的整體防災規劃卻並未能普遍的進行,然而在人群聚集的都市中防災的正確觀念十分重要。研究的目的在於期待利用社區內的空間可以給予都市內居民正確的防災觀念達到預防災害的目的,減輕災害損失。研究範圍則以臺灣最繁華的直轄市臺北市信義區擇一區域作為研究基地。研究的方法主要利用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並配合現況調查最後分析,主要研究設定從臺灣消防法令出現的契機與沿革,繼而分析現有救災避難之規劃及都市社區做防災教育館之可行性分析,並分析其優劣點。

 

三、鄰里單元規劃理念

所謂鄰里單元(Neighborhood unit)係由培瑞(Clarence Arthur Perry)1929年提出之規劃理念,即是小學、公園、遊樂場、教堂和其他鄰里的社會教育機構應該在每個居民步行距離內,流量大而穿越性高的交通不可通過住宅區,應被安排至鄰里單元的邊界,所提供的道路系統其服務量和減少後的交通量成正比,約有10%的土地面積用於公園和開放空間,並適當分配於整個鄰里,鄰里性設施機關及服務設施適當地集中於鄰里中心,其約為300010000人組成一個鄰里(人口數視小學規模而定),面積約160英畝(64.75公頃)居住密度每英畝10(每公頃24.7),其形狀應使學童上學徙步距離不超過800公尺(2001;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協會)    

綜上所述,培瑞的鄰里單元影響到二次大戰期間及其後都市計畫之規劃,並成為規劃上公認的合理計畫單元,臺灣地區都市規劃上亦多應用鄰里單元之規劃理念,雖因社經條件不同,臺灣並無以此理論規劃,然而多以社區(Community)單元為基本之單元,以社區總體營造(Community Building)精神,建立社區的防災觀念,社區應建立自主救災計畫及防災訓練至實質空間規劃上。

 

四、               鄰里單元救災避難之規劃概述

()現有都市系統之防災規劃

既成及新發展區都市計畫(Urban planning)之防災系統規劃係針對易發生災害之自然要素都市社會要素建立資料庫,並分別提出課題與解決對策。透過都市計畫通盤檢討、都市計畫變更以及老舊市區更新等手法予以解決,同時針對目前都市既有公共設施資源提出評估、建立資料庫,並分別提出課題與解決策,循都市計畫程序補充規劃並改進之:後者為依據都市計畫作業防災計畫準則及細部設計原則,落實於新訂都市計畫、擴大都市計畫地區或舊市區更新內,以建立安全都市。都市計畫作業防災計畫準則應用於新訂都市計畫、都市計畫通盤檢討、舊市區都市更新以及地區性都市設計等地區之準則。經過前述之系統規劃設計適用於不同都市計畫類別之通用準則,並根據各都市之自然、經濟與社會條件之不同,予以修正應用,使各類都市計畫均能適時適地透過此準則達成防災之目的,但在現今都市中的變遷並未完全按照都市計畫的規劃,都市區違反計畫使用及違建仍十分的氾濫。

()避難行為相關研究

2-1防災設施用語及其定義

   「防災設施」通常所指的是消防和救助的相關設施,但是以防災都市計畫的領域來詮釋,則泛指一切防災上必要的相關設施及設備,所涵蓋的意義範圍較廣,因此某些設施雖不具備消防和救助機能,但在都市防災計畫中,仍都應被定義為防災設施。得知常用的都市防災設施用語,其所具備的都市防災機能及對應的都市空間,可由下表看出:

2-1防災設施機能表

都市防災設施

都市防災機能

都市空間

防災空地

防止起火、火源延燒

防災活動據點(公園)

防火區劃設

阻隔火災的延燒擴大

寬廣河道、河川、鐵路、面積一定規模以上之集合住宅

災害防止帶

確保避難道路

確保安全避難

避難道路沿線之不燃空間

避難場所周邊之不燃空間

避難道路

確保避難道路

15m以上之計畫道路

避難場所

確保安全避難

公園、大規模集合住宅、大規模機關用地、大學、下水處理場、河川岸邊

自然水

滅火

河川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1997年,臺北市都市計畫防災系統之規劃期中報告書,p32

2-2防災避難場所的定義及機能

    防災場所其之簡單定義為大規模災害發生時可以提供作為避難或救治傷害等用途之設施。而在地震發生時引發的大火,由於有規模相稱的周邊不燃建築物群圍繞,使火災無法波及,此種防災場所不同於所謂的防災廣場(或公園),防災廣場或公園大多指為居家附近的鄰里性公園或遊戲場,其面積規模較小,當大規模地震發生時,極易為鄰近建築物倒塌所傷害,當延燒大火發生時此防災公園便無法抵禦所產生的熱能,在大火延燒時便必須撤離,移動前往大規模的防災場所。判定是否為避難地必要地區,無設置必要區或是需特別避難地地區通常是以區位性、接近性、有效性及機能性作為評估,然而避難場所除避難外亦可具有防災教育等功能。

2-3避難逃生之觀念建立

    人員避難之行動特性依據避難逃生理論,避難設主要設施包括出入口、走廊(通道)及樓悌,其在設計時基本上須考慮第一火場燃燒之成長及變化。第二火場避難者心理與生理及行為之變化。第三火場避難環境之變化。此三項因素俱隨時間而變化。掌握避難者在各因素劣化至產生危害前之時間,從而計算避難者在此段可用時間內,所需之避難寬度、距離、及分佈(Marchant;1980)

    傳統之建築法規中,大多數國家將「容許避難時間」,設為二分半鐘,此數值源於英國蘇格蘭之建築法令,在當地的一場火災記錄中,發現火災二分半鐘後,未能逃離火場之人員,太多死亡。另一方面,有部分理論認為二分半鐘係一般避難者忍受火場不致慌亂之極限時間。

    避難者在火災發生時,可分為下面三個過程:發現過程、知覺過程、避難開始過程(避難者察覺到避難行動始)。上述三個過程的合計時間,稱之為避難開始時間,這是火災教育館設置的重要教育重點,主要是可以先行體驗火災發生時的三個過程,因為人在避難時常會依據習慣來避難。

2-4避難行為特性分析

    災害的發生除了天然的,也有人為的災害,而因為都市災害型態複雜化的結果,所以當災害發生後,就必須要有應變的措施。而應變的措施依時間應包括避難、搶救及救濟。而當災害情況較為嚴重時,人員及物資或設備必須疏散至安全地方或避難場所,其中以人員的疏散最為重要,因為人員的傷亡是不可輕視的,財物的損失災後可以復舊或是購置,但人員受傷有時治療費時且將影響工作。所以人才是防災中最重要的角色,將會影響後續救災的處理程序。

 

五、都市社區做防災教育館之可行性分析

()模擬基地現況介紹

   本次挑選基地位於信義計劃區,地處於信義計劃區之重要路口上,臨近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新光三越信義分館、紐約-紐約及國泰金融中心等臺北市重要機關及商業金融等。全區道路及建築物經都市審議規範約束,道路整齊平整,街廓完整形狀方正,使用分區合理分配,加上捷運系統通暢的交通條件,信義計劃區已然成為往來人潮尋找休閒、購買商品及辦公等等必選之地。本次選定商業行為濃厚及公家機關與鄰近高級住宅社區作為基地分析。該社區之結合較為複雜,可得較為客觀的分析結果。

()位置介紹

   (1)區位

     基地位於忠孝東路五段

與松仁路口附近,面對市府所

規劃的廣場入口,及捷運站停

車場出路口,其行政區劃屬信

義區。基地正面為進入信義計

劃區之重要出路口,及都市計

劃所規劃的連結綠帶,故必須

考慮空地留設位置和車輛出入

口之動線處理,方可建築,政

府單位的存在,有利於教育的

 

功能。

 

 

 

 

 

4-1基地區位圖

 

 

   (2)地理

     本區屬於信義計劃區內之一角,其綠帶留設位置有其一定之相連性,建築立面外觀量體、表面材質之使用、地面鋪面等等,必須要與鄰近的東側現代式住宅與南側大型量體的國泰金融中心的建築相互呼應,達成一定的協調性與關係性,所以設計時需考量整體的量體與鄰近的關係等問題,並應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自然環境分析

   基地位於北臺灣屬潮濕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約在22度左右,每年以6~9月最高,最高溫發生在七月,最低溫在一月份,而年溫差約在21.4度左右。基地地屬次高熱地區,比其他南部接近回歸線上地區,本地區域較不炎熱,年氣候多溫,其中以二月濕度最高,而以七八月最為乾燥平均為8OD/M,建築設計應考慮防溼及通風性。雨量主要受到季風的影響,每月的降雨量不均,多為夏雨,每年三月至九月為雨季,其中以五月至九月降雨量最大,五月至九月之平均降雨量為268.44mm,建築物應盡可能提供通廊及雨遮[1]。冬季東北季風盛行,夏季因受西南季風影響,故風勢和緩,各季以東風頻數為多,其次為東南風,夏季以西南季風盛行,而以西南風為主,西風次之。七至九月多受颱風影響,其中以八月最多。風環境控制係都市微氣候控制中之一項重要規定,由高層建築亦造成周圍地區與街廓的微氣候變化被高樓遮擋的風會上下左右迴旋流轉,在風迴旋部份形成強風區域,此強風除造成建築物使用之不便及風切噪音干擾等影響外亦會影響地面之公共空間之活動,是以應於設計上予以適當之對應。有良好且穩定的常溫每年以七~九月日照時間(白晝)最長,而以十二月~二月白晝最短.故日照環境控制原則﹕建築物之日照面應避免以高反射率之材料作為主要壁面及開口部材料。

()人文環境分析

基地東側為一新式高層住宅群,其建築為米色系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的設計手法.其外牆多以石材及磁磚拼貼而成。而南側則以一國泰金融中心為主體建築,其設計以深色系中間色調為外牆用色主體,而材質以花崗石大片拼貼為主。北側則以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與舊式五層連棟式建築為主,消防局以花崗石石材為主,而舊式五層連棟式建築則以小口磚等舊有的磁磚為主要的外牆材質。而另一重要的建築群為一商業及娛樂用途,其地理位置於基地之西南方,建築主要形式多以輕質化的鋼骨及簡單的造型為主,其設計手法較為活潑性。基地垂直向的松仁路及水平向的松高路都有留設較一般尺度為大的都市綠帶,不但提高都市與叢林間的相互連結,增加生物的多樣性,間接的也使人增加了親土性,而另植生廣場在基地的西方,不但提供出臺北市民一個休憩的場所,也造就基地設計上的另一個覆地。基地西側為一信義計劃區都市設計規劃所留下的連結性寬廣步道,其留設的目標不但可以連結垂直向的各個街廓,而相對的附加的價值也可以提升來往的人潮,增加來參觀的意願。

()基地使用強度及設計規劃

基地地號為臺北市信義區信義段三小段77-1地號,面積為15443㎡,使用分區為特機(建蔽率40%,容積率400%),允建面積為6177.2㎡,允建容積為61772㎡。

  1. 規劃構想:

利用室內外的動態與靜態的連結,以利更明白消防整個作業流程,並且利用機具的輔助,消防的實際模擬,使人員可以學習到緊急事故災害應變的反應作為,且用先進的軟硬體資料庫,使都可以利用此資料系統,找到相關的消防資訊。而本棟大樓內也提供研發,實驗室等等的實驗區塊,以培養、研究相關防火等的優良人材。

  1. 設計手法:設計手法利用雙軸線的視線引導的手法,以連接忠孝東路上的捷運車站及新光三越等娛樂商業群,用視覺引誘的方式,自然的將目光移轉到建築物上,以吸引及誘導人群,學習及了解消防方面的等等事項,建築物主要的量體,利用開放的設計手法,使人群更容易親近教育館,增加它的附加的價值。
  2. 建築計劃:

(1)       體驗區:此區域的設計教學目標,是模擬火災情況發生立體重現,使人員了解在災害現況中第一處理原則要務,以及應變對策等,讓人員解決或避開危險。以提升參與人員救災與防災的能力,而在自救完成時,協助鄰近區域的救護。使用區域為出勤體驗區、滅火體驗區、煙霧體驗區、消防流程體驗區、避難體驗區等。

(2)       展示區: 此區的功能在於提供展示器材、機具等等的實品的展出,讓參與人員了解消防人員的裝備系統,整個指揮、管制、通信、勤務等作業流程,使用區域為一般展示區、災害型式展示區、消防器材展示區、情報室展示區、特別安全梯展示區等。

(3)       社區活動區:災害時為避難場所,平常作為社區使用。

(4)       育成中心:本區設計兩大重點,一為提供一般性的教學空間,做為教育養成的空間。一為提供災害時的收容中心,或應映實際的搶救災害的需要,可以做為災害病患的醫療,一般民眾的暫時居所,提供災害物資的堆放場所,或臨時性的救災救護的指揮中心等,空間可彈性運用。

(5)       視廳區:其設計的大小不同性質區塊,目的在於提供及應映不同性質的需要,使用上更加的順手,且多樣化的視廳空間,以提供多組不同教學群同時使用。

(6)       Q&A教室:提供一簡單易懂的教學機具,使參與人員或兒童們,可以在淺顯易懂的教學環境之中,快速的了解一些基本的消防觀念。

(7)       醫護室:由於此教學展覽大樓多為實際的操作區,所以只要是不當的使用或疏失就容易發生危險,實有建設的必要。

(8)       兒童遊戲室:利用一些基本的消防觀念,讓小朋友在遊戲之中,自然而然的學會基本的常識,且在自然輕鬆的教學環境之下,所能記得的知識較為久遠。

(9)       圖書館:提供一個專門的資料收集中心,以提供專業人員、有心專研人員、教育學員、學生們一個良好的空間使用,並可做為消防研究中心,亦可以預約方式接待前來參訪或演練的人員,此區域亦可由社區自主來經營。

綜上所述,整體規劃期待融入社區營造之理念,防災教育館透過社區總體營造每年預定固定時間進行社區防災教育及演練,並可與鄰近商業行為結合,例如配合週年慶活動龐大的人潮提供前往參與者回饋之優惠,讓民眾可得到實質的教育後在進入商圈內活動,更可確保防災知識的傳播,為這區域的優勢與策略之一,或許亦可在商業社區中創造出不同的在地化(localization)特色

 

六、討論與建議

2011年臺中阿拉夜店火災,造成死913傷的慘劇[2],突顯除建築物本身人員的消防訓練外,消費者之消防觀念亦相當重要。依據相關規定,公眾使用之建築物應「配備」防火管理人(Fire prevention supervisor),針對店內消防安全把關,防火管理的重點在於人,前往公眾建築物的一般民眾,則普遍缺少防災的觀念,故本研究研討利用社區營造理念及其商業行為等,加強社區之防火教育訓練,以加強火災預防及緊急應變能力,始能與消防安全硬體設備相配合。

硬體上防火教育館的設立原則上是可行的,但仍需加入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只要能凝聚社區居民之向心力,只要每個人都能稍微花點時間與心思,就能減輕災害的衝擊,經過參與機制達到防災教育的正確觀念及編組,才能更加確保安全無虞。社區之防火教育館,除體驗性質外,應有民眾自主體驗之成果,如:居家環境安全檢視、緊急儲備品及救生物資之存放等,定期將成果佈置於防災館內使居民都能了解,透過社區營造的力量,使社區達到一定的自主防災能力,而不只是災後的等待政府及其他人士的救援,才能使都市社區火災教育館發揮最大之功能。

 

七、參考文獻

[1] Marchant,E.W.( 1980).Modeling Fire Safety and Risk.In D. Canter, John Wiley & Sons Ltd(Ed.), Fire and Human Behavior.( pp302).

[2]三船康道(1995)地域・地区 防災まちづくり Omusha

[3]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2001)內政部營建署營建雜誌

[4]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1997)。臺北市都市計畫防災系統之規劃期中報告書。

[5]何明錦、李威儀(2000)。都市防災規劃手冊彙編。

[6]李佩瑜(2000)。由鄰里單元觀點探討震災時救災避難圈之規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臺南市。

[7]林祈柏(2001)。量販店建築避難安全性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北市。

[8]張文侯(1997)。臺北市防災避難場所之區位決策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北市。

[9]張順星(2000)。社區的誕生-對社區總體營造的知識社會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新竹市。

[10]陳明竺(2005)。都市設計。臺北:創新出版有限公司。



 

 

建置都市社區火災教育館之研究-臺北市信義區信義段三小段77-1地號為基地作為探討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in the setting Community’s Fire Education Center located at No.7-1, 3 short Sec., Xinyi Dist., Taipei

 

柯一青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中文摘要

 

   在自然界中各類災害種類繁多,如地震、颱風、火災、海嘯、龍捲風及洪水等,而在這些自然因素或人為操作下所造成的災害(disaster)中,其發生的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傷害情況各不同,所以對災害的防範與救助,應針對災害的特質性擬訂相對應的對策。而災害防治(Mitigation of Natural Hazards)工作千頭萬緒,無法將所有災害一舉釐清,鑒於目前火災在都市社區(urban community)上所造成的危害日益嚴重,因而選定火災防治問題進行研究。人們對災害的瞭解主要來自遭遇災害的經驗,從過去災害經驗找出災害防治的方法,提出防治的計畫。隨著經濟發達,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變遷及都市化(urbanization),人為與自然災害(natural disaster)發生亦逐年升高,從建築火災的觀點來看,都是先由災害搶救進而發展至火災預防。因此探索災害應變體系及建置火災教育館主要之目的在使社區居民瞭解針對火災防治措施之應用及健全消防救災體制。然而,加強災害教育宣導,提升災害應變能力以及災難發生前後執行者所受到的限制,或許可以社區營造(community construction)理念來提升社區(community)對環境之注意力及災害防救觀念與強化社區災害救助功能。期能達到較高之教育效果,減輕火災害發生之災害損失,本研究將對社區型火災教育場所的設置進行討論與分析。

關鍵字:社會結構、災害應變體系、社區營造、社區

 

一、               前言

臺灣在日治初期消防隊員多為日本籍,臺籍人員僅擔任通譯及其他雜務。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社會結構仍停留在農業社會(agrarian society)的型態,僅留用日治時期之臺籍消防人員。1950年臺灣省警務處訂定「臺灣省各縣市消防隊員額編列制」,規定各縣市都需設置消防隊;隸屬縣市警察局,當時警察與消防單位是合而為一的。1964年,各縣市政府依據函頒之消防警察隊管理規則規定,消防警察隊應配置消防車數量。1965年將保安科消防股改編獨立成消防科。1967年臺北市改為院轄市,將原有之消防隊擴大編制成立消防警察大隊。1969年消防大隊成立「119」已成為臺灣消防之代號。因社會結構改變,都市社區的快速發展造成的火災頻傳,促使1985年「消防法」的公布,火災預防、災害搶救及緊急救護成為消防的主要任務。199531「內政部消防署」正式成立,消防組織正式從警察組織中分立出來,各縣市政府開始成立消防局。1999921,臺灣發生大地震,政府於2000年公佈「災害防救法」,賦予消防新的任務,除火災外,更要負責各種天然與人為災害的防救工作,故消防工作已由傳統的型態轉變為整合救災任務。

 

二、               研究目的及方法

在都市中大規模場所對於防災之規劃近年來十分受到重視,並設有防火管理(Fire Prevention Management)及緊急應變制度,但對於都市社區單元內的整體防災規劃卻並未能普遍的進行,然而在人群聚集的都市中防災的正確觀念十分重要。研究的目的在於期待利用社區內的空間可以給予都市內居民正確的防災觀念達到預防災害的目的,減輕災害損失。研究範圍則以臺灣最繁華的直轄市臺北市信義區擇一區域作為研究基地。研究的方法主要利用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並配合現況調查最後分析,主要研究設定從臺灣消防法令出現的契機與沿革,繼而分析現有救災避難之規劃及都市社區做防災教育館之可行性分析,並分析其優劣點。

 

三、鄰里單元規劃理念

所謂鄰里單元(Neighborhood unit)係由培瑞(Clarence Arthur Perry)1929年提出之規劃理念,即是小學、公園、遊樂場、教堂和其他鄰里的社會教育機構應該在每個居民步行距離內,流量大而穿越性高的交通不可通過住宅區,應被安排至鄰里單元的邊界,所提供的道路系統其服務量和減少後的交通量成正比,約有10%的土地面積用於公園和開放空間,並適當分配於整個鄰里,鄰里性設施機關及服務設施適當地集中於鄰里中心,其約為300010000人組成一個鄰里(人口數視小學規模而定),面積約160英畝(64.75公頃)居住密度每英畝10(每公頃24.7),其形狀應使學童上學徙步距離不超過800公尺(2001;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協會)    

綜上所述,培瑞的鄰里單元影響到二次大戰期間及其後都市計畫之規劃,並成為規劃上公認的合理計畫單元,臺灣地區都市規劃上亦多應用鄰里單元之規劃理念,雖因社經條件不同,臺灣並無以此理論規劃,然而多以社區(Community)單元為基本之單元,以社區總體營造(Community Building)精神,建立社區的防災觀念,社區應建立自主救災計畫及防災訓練至實質空間規劃上。

 

四、               鄰里單元救災避難之規劃概述

()現有都市系統之防災規劃

既成及新發展區都市計畫(Urban planning)之防災系統規劃係針對易發生災害之自然要素都市社會要素建立資料庫,並分別提出課題與解決對策。透過都市計畫通盤檢討、都市計畫變更以及老舊市區更新等手法予以解決,同時針對目前都市既有公共設施資源提出評估、建立資料庫,並分別提出課題與解決策,循都市計畫程序補充規劃並改進之:後者為依據都市計畫作業防災計畫準則及細部設計原則,落實於新訂都市計畫、擴大都市計畫地區或舊市區更新內,以建立安全都市。都市計畫作業防災計畫準則應用於新訂都市計畫、都市計畫通盤檢討、舊市區都市更新以及地區性都市設計等地區之準則。經過前述之系統規劃設計適用於不同都市計畫類別之通用準則,並根據各都市之自然、經濟與社會條件之不同,予以修正應用,使各類都市計畫均能適時適地透過此準則達成防災之目的,但在現今都市中的變遷並未完全按照都市計畫的規劃,都市區違反計畫使用及違建仍十分的氾濫。

()避難行為相關研究

2-1防災設施用語及其定義

   「防災設施」通常所指的是消防和救助的相關設施,但是以防災都市計畫的領域來詮釋,則泛指一切防災上必要的相關設施及設備,所涵蓋的意義範圍較廣,因此某些設施雖不具備消防和救助機能,但在都市防災計畫中,仍都應被定義為防災設施。得知常用的都市防災設施用語,其所具備的都市防災機能及對應的都市空間,可由下表看出:

2-1防災設施機能表

都市防災設施

都市防災機能

都市空間

防災空地

防止起火、火源延燒

防災活動據點(公園)

防火區劃設

阻隔火災的延燒擴大

寬廣河道、河川、鐵路、面積一定規模以上之集合住宅

災害防止帶

確保避難道路

確保安全避難

避難道路沿線之不燃空間

避難場所周邊之不燃空間

避難道路

確保避難道路

15m以上之計畫道路

避難場所

確保安全避難

公園、大規模集合住宅、大規模機關用地、大學、下水處理場、河川岸邊

自然水

滅火

河川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1997年,臺北市都市計畫防災系統之規劃期中報告書,p32

2-2防災避難場所的定義及機能

    防災場所其之簡單定義為大規模災害發生時可以提供作為避難或救治傷害等用途之設施。而在地震發生時引發的大火,由於有規模相稱的周邊不燃建築物群圍繞,使火災無法波及,此種防災場所不同於所謂的防災廣場(或公園),防災廣場或公園大多指為居家附近的鄰里性公園或遊戲場,其面積規模較小,當大規模地震發生時,極易為鄰近建築物倒塌所傷害,當延燒大火發生時此防災公園便無法抵禦所產生的熱能,在大火延燒時便必須撤離,移動前往大規模的防災場所。判定是否為避難地必要地區,無設置必要區或是需特別避難地地區通常是以區位性、接近性、有效性及機能性作為評估,然而避難場所除避難外亦可具有防災教育等功能。

2-3避難逃生之觀念建立

    人員避難之行動特性依據避難逃生理論,避難設主要設施包括出入口、走廊(通道)及樓悌,其在設計時基本上須考慮第一火場燃燒之成長及變化。第二火場避難者心理與生理及行為之變化。第三火場避難環境之變化。此三項因素俱隨時間而變化。掌握避難者在各因素劣化至產生危害前之時間,從而計算避難者在此段可用時間內,所需之避難寬度、距離、及分佈(Marchant;1980)

    傳統之建築法規中,大多數國家將「容許避難時間」,設為二分半鐘,此數值源於英國蘇格蘭之建築法令,在當地的一場火災記錄中,發現火災二分半鐘後,未能逃離火場之人員,太多死亡。另一方面,有部分理論認為二分半鐘係一般避難者忍受火場不致慌亂之極限時間。

    避難者在火災發生時,可分為下面三個過程:發現過程、知覺過程、避難開始過程(避難者察覺到避難行動始)。上述三個過程的合計時間,稱之為避難開始時間,這是火災教育館設置的重要教育重點,主要是可以先行體驗火災發生時的三個過程,因為人在避難時常會依據習慣來避難。

2-4避難行為特性分析

    災害的發生除了天然的,也有人為的災害,而因為都市災害型態複雜化的結果,所以當災害發生後,就必須要有應變的措施。而應變的措施依時間應包括避難、搶救及救濟。而當災害情況較為嚴重時,人員及物資或設備必須疏散至安全地方或避難場所,其中以人員的疏散最為重要,因為人員的傷亡是不可輕視的,財物的損失災後可以復舊或是購置,但人員受傷有時治療費時且將影響工作。所以人才是防災中最重要的角色,將會影響後續救災的處理程序。

 

五、都市社區做防災教育館之可行性分析

()模擬基地現況介紹

   本次挑選基地位於信義計劃區,地處於信義計劃區之重要路口上,臨近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新光三越信義分館、紐約-紐約及國泰金融中心等臺北市重要機關及商業金融等。全區道路及建築物經都市審議規範約束,道路整齊平整,街廓完整形狀方正,使用分區合理分配,加上捷運系統通暢的交通條件,信義計劃區已然成為往來人潮尋找休閒、購買商品及辦公等等必選之地。本次選定商業行為濃厚及公家機關與鄰近高級住宅社區作為基地分析。該社區之結合較為複雜,可得較為客觀的分析結果。

()位置介紹

   (1)區位

     基地位於忠孝東路五段

與松仁路口附近,面對市府所

規劃的廣場入口,及捷運站停

車場出路口,其行政區劃屬信

義區。基地正面為進入信義計

劃區之重要出路口,及都市計

劃所規劃的連結綠帶,故必須

考慮空地留設位置和車輛出入

口之動線處理,方可建築,政

 

 

4-1基地區位圖

 

府單位的存在,有利於教育的

功能。

   (2)地理

     本區屬於信義計劃區內之一角,其綠帶留設位置有其一定之相連性,建築立面外觀量體、表面材質之使用、地面鋪面等等,必須要與鄰近的東側現代式住宅與南側大型量體的國泰金融中心的建築相互呼應,達成一定的協調性與關係性,所以設計時需考量整體的量體與鄰近的關係等問題,並應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自然環境分析

   基地位於北臺灣屬潮濕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約在22度左右,每年以6~9月最高,最高溫發生在七月,最低溫在一月份,而年溫差約在21.4度左右。基地地屬次高熱地區,比其他南部接近回歸線上地區,本地區域較不炎熱,年氣候多溫,其中以二月濕度最高,而以七八月最為乾燥平均為8OD/M,建築設計應考慮防溼及通風性。雨量主要受到季風的影響,每月的降雨量不均,多為夏雨,每年三月至九月為雨季,其中以五月至九月降雨量最大,五月至九月之平均降雨量為268.44mm,建築物應盡可能提供通廊及雨遮[1]。冬季東北季風盛行,夏季因受西南季風影響,故風勢和緩,各季以東風頻數為多,其次為東南風,夏季以西南季風盛行,而以西南風為主,西風次之。七至九月多受颱風影響,其中以八月最多。風環境控制係都市微氣候控制中之一項重要規定,由高層建築亦造成周圍地區與街廓的微氣候變化被高樓遮擋的風會上下左右迴旋流轉,在風迴旋部份形成強風區域,此強風除造成建築物使用之不便及風切噪音干擾等影響外亦會影響地面之公共空間之活動,是以應於設計上予以適當之對應。有良好且穩定的常溫每年以七~九月日照時間(白晝)最長,而以十二月~二月白晝最短.故日照環境控制原則﹕建築物之日照面應避免以高反射率之材料作為主要壁面及開口部材料。

()人文環境分析

基地東側為一新式高層住宅群,其建築為米色系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的設計手法.其外牆多以石材及磁磚拼貼而成。而南側則以一國泰金融中心為主體建築,其設計以深色系中間色調為外牆用色主體,而材質以花崗石大片拼貼為主。北側則以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與舊式五層連棟式建築為主,消防局以花崗石石材為主,而舊式五層連棟式建築則以小口磚等舊有的磁磚為主要的外牆材質。而另一重要的建築群為一商業及娛樂用途,其地理位置於基地之西南方,建築主要形式多以輕質化的鋼骨及簡單的造型為主,其設計手法較為活潑性。基地垂直向的松仁路及水平向的松高路都有留設較一般尺度為大的都市綠帶,不但提高都市與叢林間的相互連結,增加生物的多樣性,間接的也使人增加了親土性,而另植生廣場在基地的西方,不但提供出臺北市民一個休憩的場所,也造就基地設計上的另一個覆地。基地西側為一信義計劃區都市設計規劃所留下的連結性寬廣步道,其留設的目標不但可以連結垂直向的各個街廓,而相對的附加的價值也可以提升來往的人潮,增加來參觀的意願。

()基地使用強度及設計規劃

基地地號為臺北市信義區信義段三小段77-1地號,面積為15443㎡,使用分區為特機(建蔽率40%,容積率400%),允建面積為6177.2㎡,允建容積為61772㎡。

  1. 規劃構想:

利用室內外的動態與靜態的連結,以利更明白消防整個作業流程,並且利用機具的輔助,消防的實際模擬,使人員可以學習到緊急事故災害應變的反應作為,且用先進的軟硬體資料庫,使都可以利用此資料系統,找到相關的消防資訊。而本棟大樓內也提供研發,實驗室等等的實驗區塊,以培養、研究相關防火等的優良人材。

  1. 設計手法:設計手法利用雙軸線的視線引導的手法,以連接忠孝東路上的捷運車站及新光三越等娛樂商業群,用視覺引誘的方式,自然的將目光移轉到建築物上,以吸引及誘導人群,學習及了解消防方面的等等事項,建築物主要的量體,利用開放的設計手法,使人群更容易親近教育館,增加它的附加的價值。
  2. 建築計劃:

(1)       體驗區:此區域的設計教學目標,是模擬火災情況發生立體重現,使人員了解在災害現況中第一處理原則要務,以及應變對策等,讓人員解決或避開危險。以提升參與人員救災與防災的能力,而在自救完成時,協助鄰近區域的救護。使用區域為出勤體驗區、滅火體驗區、煙霧體驗區、消防流程體驗區、避難體驗區等。

(2)       展示區: 此區的功能在於提供展示器材、機具等等的實品的展出,讓參與人員了解消防人員的裝備系統,整個指揮、管制、通信、勤務等作業流程,使用區域為一般展示區、災害型式展示區、消防器材展示區、情報室展示區、特別安全梯展示區等。

(3)       社區活動區:災害時為避難場所,平常作為社區使用。

(4)       育成中心:本區設計兩大重點,一為提供一般性的教學空間,做為教育養成的空間。一為提供災害時的收容中心,或應映實際的搶救災害的需要,可以做為災害病患的醫療,一般民眾的暫時居所,提供災害物資的堆放場所,或臨時性的救災救護的指揮中心等,空間可彈性運用。

(5)       視廳區:其設計的大小不同性質區塊,目的在於提供及應映不同性質的需要,使用上更加的順手,且多樣化的視廳空間,以提供多組不同教學群同時使用。

(6)       Q&A教室:提供一簡單易懂的教學機具,使參與人員或兒童們,可以在淺顯易懂的教學環境之中,快速的了解一些基本的消防觀念。

(7)       醫護室:由於此教學展覽大樓多為實際的操作區,所以只要是不當的使用或疏失就容易發生危險,實有建設的必要。

(8)       兒童遊戲室:利用一些基本的消防觀念,讓小朋友在遊戲之中,自然而然的學會基本的常識,且在自然輕鬆的教學環境之下,所能記得的知識較為久遠。

(9)       圖書館:提供一個專門的資料收集中心,以提供專業人員、有心專研人員、教育學員、學生們一個良好的空間使用,並可做為消防研究中心,亦可以預約方式接待前來參訪或演練的人員,此區域亦可由社區自主來經營。

綜上所述,整體規劃期待融入社區營造之理念,防災教育館透過社區總體營造每年預定固定時間進行社區防災教育及演練,並可與鄰近商業行為結合,例如配合週年慶活動龐大的人潮提供前往參與者回饋之優惠,讓民眾可得到實質的教育後在進入商圈內活動,更可確保防災知識的傳播,為這區域的優勢與策略之一,或許亦可在商業社區中創造出不同的在地化(localization)特色

 

六、討論與建議

2011年臺中阿拉夜店火災,造成死913傷的慘劇[2],突顯除建築物本身人員的消防訓練外,消費者之消防觀念亦相當重要。依據相關規定,公眾使用之建築物應「配備」防火管理人(Fire prevention supervisor),針對店內消防安全把關,防火管理的重點在於人,前往公眾建築物的一般民眾,則普遍缺少防災的觀念,故本研究研討利用社區營造理念及其商業行為等,加強社區之防火教育訓練,以加強火災預防及緊急應變能力,始能與消防安全硬體設備相配合。

硬體上防火教育館的設立原則上是可行的,但仍需加入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只要能凝聚社區居民之向心力,只要每個人都能稍微花點時間與心思,就能減輕災害的衝擊,經過參與機制達到防災教育的正確觀念及編組,才能更加確保安全無虞。社區之防火教育館,除體驗性質外,應有民眾自主體驗之成果,如:居家環境安全檢視、緊急儲備品及救生物資之存放等,定期將成果佈置於防災館內使居民都能了解,透過社區營造的力量,使社區達到一定的自主防災能力,而不只是災後的等待政府及其他人士的救援,才能使都市社區火災教育館發揮最大之功能。

 

七、參考文獻

[1] Marchant,E.W.( 1980).Modeling Fire Safety and Risk.In D. Canter, John Wiley & Sons Ltd(Ed.), Fire and Human Behavior.( pp302).

[2]三船康道(1995)地域・地区 防災まちづくり Omusha

[3]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2001)內政部營建署營建雜誌

[4]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1997)。臺北市都市計畫防災系統之規劃期中報告書。

[5]何明錦、李威儀(2000)。都市防災規劃手冊彙編。

[6]李佩瑜(2000)。由鄰里單元觀點探討震災時救災避難圈之規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臺南市。

[7]林祈柏(2001)。量販店建築避難安全性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北市。

[8]張文侯(1997)。臺北市防災避難場所之區位決策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北市。

[9]張順星(2000)。社區的誕生-對社區總體營造的知識社會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新竹市。

[10]陳明竺(2005)。都市設計。臺北:創新出版有限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