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1養氣與成德工夫          

 

概述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省鄒城市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對後來的宋儒影響很大,被認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聖」之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仁」學基礎上,提出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遊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在人性方面,因襲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主張人性本善。(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孟子觀點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不過他提出的「捨生取義」的觀點,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商品經濟的今天,都具有積極意義。

言論行動的記載

  孟子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孟子》共分7章:《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萬章》、《告子》、《盡心》、《離婁》共計261篇。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中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於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複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理解

  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坦蕩之胸懷去培養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而且,必須要有經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一旦你的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就會缺乏力量了。

 

1. : [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氣,.

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體之充也.夫至焉,氣次焉,故曰

: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何也?

: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鐝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公孫丑上}

翻譯:

公孫丑說:「請問,您的不動心和告子的不動心,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告子曾說:『言論上有所不通,心裏不必去尋求道理;心裏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於意氣。』心裏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氣,這是可以的;言論上有所不通,心裏不尋求道理,這不可以。心志是意氣的主帥,意氣是充滿體內的。心志關注到哪裡,意氣就停留到哪裡。所以說:『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動意氣。』」

(公孫丑)問:「既說『心志關注到哪裡,意氣就停留到哪裡』,又說:『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動意氣』,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心志專一就能調動意氣,意氣專一也能觸動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這是意氣專注的結果,反過來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觸動。」

重點:

1.孟子論不動心(心志如理自在)之義,提出志心等觀念。得為得理,不得亦為不得理。

2.氣,皆指己者而說。言即已之講論,心即已之心志,氣則指己之意氣

不得理或不得正者,正須求之於心志,以心正言,方是人文化成之精神。

3.志與心為一事,志即心,孟子的氣論說:「氣,體之充也」。又說:「志,氣之帥也。志至焉,氣次焉;持其志,毋暴其氣。」關於《孟子.公孫丑》中知言養氣章的養氣論,各家有不同的解釋。勞思光認為《孟子.公孫丑上》之心、氣、言為:「言」是指己之講論,「心」指己之心志,「氣」則是指己之意氣。而孟子所論的「志」、「氣」與「心」是指同一件事。人的心志應為意氣之主。心志指德性我,氣則指生命我或情意我。德性我應為生命情意的主宰,故曰,「志,氣之帥也」。「體」是指形軀我,形軀我應受生命情意我之決定,形軀我以生命力及情意感為內容,故謂「氣,體之充也」。換言之,所謂「言」,指認知我,所謂「心」,指德性我,所謂「氣」則是指情意我或生命我而說。因此勞思光認為,孟子的成德之學本旨為成德之學,以德性我為主宰,以志帥氣,其最後境界為生命情意之理性化。孟子所說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德性我對生命我之轉化,是生命情意理性化的功夫過程。[63] 馮友蘭亦認為此處的氣是士氣之氣,所謂養浩然之氣是配義與道之養勇,也就是對宇宙和人都有正當的關係,得以堂堂立於宇宙間。徐復觀則認為孟子所謂的氣是指人身生理的綜合作用,是由生理所形成的生命力。「氣,體之充也」是說人的形體是由此種生命力所充實的。「其為氣也,配以義與道」的善養浩然之氣是以道義來塑造氣,將志與氣融合為一。浩然之氣是由集義所塑造出來的,是經過塑造而向志昇華後的生命力。 唐君毅認為,儒家所言之神與氣是相通的名稱,而精則同於祭祀之敬誠,指人的之專精之心,亦指血氣之精要,萬物由之而生。

所謂「浩然之氣」﹐乃孟子從他思想體系中的「心」(志)與「氣」的修養

關係﹐發展出來的修養境界。據〈知言養氣章〉中﹐「浩然之氣」有三項特點﹕

1)孟子言「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即表

示「浩然之氣」能與人文世界的價值緊密連繫﹐清王船山曾對此段言﹕「天地之閒﹐皆理之所至也」,原來「浩然之氣」比較「氣」已有了價值意涵﹔(2)孟子又言「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即表示﹕假如要長存這種「浩然之氣」﹐則需要以「志」(心)去配合義與道才可行﹔(3)所謂配「義」乃是以內心的行仁義所生﹐而非以客觀外在的「義」強加於心去控制氣﹐此即「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而這種話是針對告子關於「言--氣」的修養功夫而論。

 

2. (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翻譯:

(公孫丑問說):「請問先生在哪方面擅長?」

(孟子)說:「我能理解別人言辭中表現出來的情志趨向,我善於培養我擁有的浩然之氣。」

(公孫丑說:)「請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難以說得明白。那浩然之氣,最宏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而不用邪惡去傷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滿天地之間無所不在。那浩然之氣,與仁和義道德相配合輔助,不這樣做,那麼浩然之氣就會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樣疲軟衰竭。浩然之氣是由正義在內心長期積累而形成的,不是通過偶然的正義行為來獲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則浩然之氣就會衰竭。所以我說,告子不曾懂得什麼是義,是因為把義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在心中有集義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記,不要用外力(違背規律地)幫助它成長。不要像宋人那樣。宋國有個擔心他的禾苗不長而拔起它們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對家人說:『今天我疲累之極啊,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乾枯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不給作物除草的人;幫助莊稼生長的,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重點:

  1. 知言指德性我對認知我之臨照,養氣即指德性我對生命情意之轉化。

  2. 生命情意若皆能理性化,則經理性化後之生命力量,即浩浩然廣大無際。此種生命力以義為根。孟子以大與剛形容之。為生命理性化之義。

     

     

     

     

     

     

     

     

  3. 孟子原文: 公孫丑曰: 「何謂知言?」 孟子曰: 「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 事;發於其事,害於其政;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說明:

這段文章出現在孟子公孫丑上章,談到「不動心」的章節裡。在這段文章之前,孟子先是提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在解說了如何養浩然之氣之後,接著再補充了這段知言的說明。為什麼孟子談浩然正氣,要先提到「知言」這個主題呢?可見這個「言」字,對於能否養得起浩然正氣的關係非常重大,故而孟子要特別加以申論。什麼是真正的「言」呢?「言」者”心聲”也。對自己內心所發出的聲音,不論是好是壞,是正是邪,都瞭如指掌,叫做「知言」「知言」就是瞭解自己當下的存心是正是邪,進而有機會掃除心內的無明,走向光明正大純潔無暇的坦途。有個很好的例子,可以突顯「知言」的重要性。美國曾經針對八千多位中學生做了一項心裡測驗及調查,這些受訪的學生裡面,百分之七十一的學生作過弊,百分之六十八的學生常打架,百分之三十五的學生在商店裡偷過東西。而品德測驗的結果,卻有百分之九十六的孩子,覺得他的品德良好!在這個活生生的真實例子裡面,可以看到這些孩子對於自己內心時常發生的不淨心思,簡直可以說是毫無所知!如此一來這些孩子還有進步的空間嗎?因此「知言」的功夫對於一個人的人格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也正是佛家「明心」的基礎功夫之一!然而孟子所謂的「知言」,指的不只是觀照出自己的心聲與習性,也包括能體察出他人的心聲與習性。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能知自己的言,簡直就是無明,豈能修得了自身;不能知別人的言,也就無法辨別是非曲直,豈有智慧可言。例如從一個人說的話、做的事,便可以知道誰好誰壞、誰忠誰奸,也可以知道誰在收買你、吹捧你、誰在貶損你、抵制你、誰是君子君而不黨、誰是小人黨而不群、誰是益者三友、誰是損者三友…分辨得出這些是非曲直,凡事清楚明白,這才是智慧。佛家所說的智慧,便是孟子的「知言」的效應。這個「言」字不止代表心思,當然也包括語言、舉止、行為在內。例如一個眼神也是言,當你說了一句話,惹得有一個人怒眼瞪著你,這眼神也已經明確的表示出他不喜歡你的心聲了!然而他的嘴巴卻說:「沒有啊!我哪有不喜歡你!」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到他的內心根本不喜歡你!這個內心的想法透過他的眼神,早就表露無遺了,任他嘴巴再怎麼說喜歡你,此刻已經變得毫無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