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章 (22)
- Feb 02 Thu 2017 11:19
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草案分析
- Feb 02 Thu 2017 10:34
融合多元文化創造獨特的文化意義-以屏東萬巒萬金社區為例
柯一青
- Feb 02 Thu 2017 10:23
自然光引入展示空間的節能環境設計探討
柯一青
摘要
- Mar 05 Thu 2015 21:57
營造富貴氛圍-迎富送窮南投紫南宮之旅
- Mar 05 Thu 2015 21:50
以工業產業遺跡的社區營造策略-金生金逝煤完煤了猴硐社區發展
- Mar 04 Wed 2015 21:07
相戀新店挪威森林主題旅宿
- Mar 04 Wed 2015 21:02
相戀南投金沙灣主題旅宿
- Mar 04 Wed 2015 20:52
社區自主節慶,歡慶地方凝聚的脈動-大甲媽祖繞境
- Mar 02 Mon 2015 20:51
公部門推動文化活動之文化創意商品設計探討
- Mar 02 Mon 2015 20:48
從產品計畫性拋棄論人類之永續發展
從產品計畫性拋棄論人類之永續發展
From an abandon product project view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 Mar 02 Mon 2015 20:45
建置都市社區火災教育館之研究-臺北市信義區信義段三小段7、7-1地號為基地作為探討
建置都市社區火災教育館之研究-臺北市信義區信義段三小段7、7-1地號為基地作為探討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in the setting Community’s Fire Education Center located at No.7-1, 3 short Sec., Xinyi Dist., Taipei
- Mar 02 Mon 2015 20:34
臺灣休閒渡假中心形式與探討
臺灣休閒渡假中心形式與探討
A Study on Types of Resort Centers in Taiwan
- Mar 02 Mon 2015 20:33
柏拉圖會飲篇
柏拉圖會飲篇
柏拉圖認為,感官所接觸的現實世界一直在變化之中,沒有真實可言。如此一來,人類的知識就像建築在沙灘上的房屋,一點都不牢靠。因此,知識的來源不能是感官經驗,而必須是人的理性能力。見聞所得只是臆測與幻想,而理性思考的對象則是恆存不變的「理型」。是理性發現理型,而不是發明。柏拉圖說一切可感而流動之物都是為了它們(理型或形式)而存在,並且與它們相符。分受了這個理型或形式。而柏拉圖思想下了新的定義:一切流動之可感之物以外的東西,是理型,是形式,於是理型說由焉成立,柏拉圖的世界也就分割成理型世界(不變之原型的最高觀念界)與物質世界(一切流動之可感之物的世界)。
- Mar 02 Mon 2015 20:32
9/1養氣與成德工夫
- Mar 02 Mon 2015 20:30
8/11西方哲學史
- Mar 02 Mon 2015 20:26
臺灣「參與」論述納入體制的異化
- Mar 02 Mon 2015 20:19
臺北市高架道路空間下再利用探討 -以建國高架為例-
臺北市高架道路空間下再利用探討 -以建國高架為例-
The Study of Space Reuse under Elevated Sections in Taipei City – an Example of Jian Guo South-North Highway
- Mar 02 Mon 2015 20:10
科層制度對臺灣文化政策之影響分析
- Mar 02 Mon 2015 20:04
生態工程與環境規劃分析-以河川整治為例
- Mar 02 Mon 2015 20:02
瑞芳鎮猴硐煤礦文化產業環境發展經營分析
瑞芳鎮猴硐煤礦文化產業環境發展經營分析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Coal Mine Cultural Industry in Houtong, Ruei 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