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以建立地方文化特色館的社區營造策略-北投溫泉博物館
 
以建立地方文化特色館的社區營造策略-北投溫泉博物館
文/柯一青;圖/柯一青
(中華民國城鄉風貌協會講師)
發表時間 2011/06/20 19:35

以建立地方文化特色館的社區營造策略-北投溫泉博物館

0
閱讀人數:1568

【撰文.攝影/中華民國城鄉風貌協會講師  柯一青】


社會環境變遷,空間機能轉變下的北投溫泉浴場

由於經濟發展與工業化所衍生的都市化與現代化過程對傳統環境之破壞,造成了知識份子與都市裡文化菁英的抗議,大約是在1970年代中期,臺灣的歷史建物保存才漸被重視。古蹟保存運動形成了社會與政治壓力,推動了1982年文化資產保存法的通過,以及1984年完成文化資產保存法實行細則之制訂,開始了許多以歷史建築物為主的古蹟保存活動,也間接影響了社造的型態。從1995年開始以古物古蹟規劃類型,一方面受到文建會的極力推動,另一方面以地方古建物古董為社造主題的案例漸漸崛起,其中北投溫泉浴場原建於1913年佔地約七百坪,是仿造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建築物兩層樓英式磚造建築,為當時最大的公共溫泉浴場。一樓為磚造浴池,二樓為木造休息區。戰後,此浴場曾一度成為民眾服務社及游泳池,之後就不再使用,任其荒廢。



仿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北投溫泉浴場建築為兩層樓英式磚造建築

 

意外的發現重拾昔日的懷念

1995年期間北投逸仙國小的一群師生校外教學中發現這荒廢的浴場,這個曾號稱東亞最大的北投溫泉浴場,具有保留意義與相當的歷史價值,但因光憑學校的力量並無法使該建物獲得妥善的處理,後經社區居民對史籍的研究與四處探查下,才發現一度被當地人視為鬼屋的老舊建築,竟與北投有著一段無法割捨的歷史。

市民組織起來,造成保存的力量

經幾次陳情都沒有下文,也充分表現出當時的社會背景,並不重視文化資產的狀況,最後透過社區連署方式向當時的臺北市長陳情,很快就指定成了三級古蹟,並與當地居民開始組成推動小組,推動成為「居民親手打造自己社區的博物館」。積極地向臺北市政府申請,保留將這個公共溫泉浴場成為「北投溫泉博物館」北投溫泉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個由社區民眾自發搶救下來的古蹟蛻變而成博物館的案例,原來被視為北投文化的象徵以及社區精神的體現,也是地方自主營造博物館願景的重要成功案例。



「北投溫泉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個由社區民眾自發搶救下來的古蹟蛻變而成博物館的案例

透過社造而成立社區博物館的雛型已經浮現,而北投溫泉博物館的案例重點在於社區自主經營的精神,並非興建博物館就可使社區達到怎樣的商機,如果未能深刻了解地方定位,只為了經營而經營,所衍生出的許多蚊子館,即會只有短暫風光,而無法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尊重地方無法取代的在地集體記憶,創造新的社區願景

每個社區都應有其特色及其各方面的潛力,但都必須建立在社區參與的機制下,博物館的建立或許真的有一定的商機,也許真的可以使環境改善。環境的改善及改變實際上是一種精神的療癒,唯有地方自主營造的環境才能達到最佳的癒療效果,不當的商業化對社區或許會是另一種的破壞。民眾不能只能期待選舉當選者來改善現況及環境,這樣只會漸漸失去社區自主的能力,必須靠自己的力量來規劃社區的未來。社區為公民社會發展的策略,不能被誤導到視社區為靜態被動的客體,被政府或專業團體所塑造。專業者如果無法做到「與地區居民共同規劃」(with people)提升到「由地區居民自己來規劃」(by people),原本草根民主的社區就變成仍需對抗所謂的專業者所造成的影響,故規劃的團隊必須融入地方,尊重社區意見而非以「專業」來改變社區的願景。


 
館內志工帶學校學生清潔地板

以建立地方文化特色館的社區營造策略,對北投居民來所說老舊而閒置的北投溫泉浴場,蘊涵著新建物所無法取代的在地集體記憶,這個老舊建築物除喚起了當地民眾組織起來將它保存下來,難能可貴的是用自主經營的方式親自「參與」地方文化特色館的經營,這個案例不僅只是古建築生命的延續與再生的成功,更是成功將人心聯繫起來的重要案例。


 
國小鄉土教學與歷史回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北投溫泉博物館
    全站熱搜

    ke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