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城鄉風貌協會
講師)
將藝術氣息引入社區的社區營造策略-汐止夢想社區
【撰文、攝影:中華民國城鄉風貌協會 講師 柯一青】
汐止夢想社區每一年都舉辦夢想嘉年華藝術踩街活動,這是一個集合了成千上萬國內外群眾共同展演藝術的舞台,就如國外嘉年華一樣熱鬧的景象,在臺北街頭每年定期上演。這個社區跟一般社區營造案例較為不同,主要的差異因為他是一個完全新的社區,是由夢想社區的建商一步一腳印的開始打造夢想社區。他的主要理念是在社區內植入藝術的種子,以藝術創作為主要號召與社區潛力,替夢想社區找到一個不同於其他社區的方向。有別於一般建商大都只投資以營利為主要目的,銷售一空以後做的就只有售後服務,建商與居民的關係不但是不連結的更是現實的,夢想社區的建商就像在挑戰不可能的任務一般,畢竟當時在臺灣「藝術」在大多數人眼中,還是一個僅供欣賞且抽象的名詞,很少有人認為可以這種方向來凝聚社區的人。但最後他們靠著毅力成功做到了,夢想社區成功為提供一個能夠用力吶喊夢想的舞台。
夢想社區結合多位國外藝術家,製作各式各樣色彩豔麗木偶
夢想社區位於汐止市湖前街上,鄰近金龍湖,主要是由1996年所興建的「青梅竹馬」建案、1997年的「東湖畔」建案、1998年「花好月圓 」建案等三期及第四期的「夢想藝術村」住宅大樓所組成。常見的遊行、劇團及才藝表演,是由「夢想社區文教基金會」所舉辦,與各建案的社區管委會並沒有太多直接的關係。夢想社區文教基金會目前主要是靠社區中自主經營的餐廳收入(咖啡樹餐廳、楓香茶館及木頭馬丁手工坊)及開辦才藝班等為主要的經費收入來源,自給自足居民不需再另行繳款辦理活動。夢想社區營造的氛圍其實充滿了童話的色彩,綠蔭草地內許多動物都與社區成為朋友,加上藝術家戴著笑容進進出出,社區充滿著人與環境所營造的溫馨,彷彿讓人感覺到兒時鄉村人與人到處可見的親切感。
龍潭鄉佳安社區客家大偶參加夢想嘉年華踩街
社區除了每年的嘉年華會之外常舉辦豐富又多元的活動,提供社區居民及參與民眾盡情揮灑創意的機會,讓居住在此的住戶對社區有著歸屬感、責任感及光榮感,這是在繁華臺北城理難以搜尋的向心力。當初這些社區的居民都是來自於不同地方的異鄉客,但藉由社區營造的力量,具體的向夢想的目標實踐,每年的「夢想嘉年華藝術踩街」活動,除成為國內社區營造的重要標竿,甚至連國際電視頻道也曾造訪報導過,在這裡每一個人都是夢想家,夢想一但被賦予了靈魂就活了起來,這裡的人不會盲目的追求利益,因為他們體會到工作是為了過更有品質的生活,而不是為了工作犧牲了生活。
在臺灣很多的社造的實踐,多以實質空間改善為主要模式,並未真實的改善人與人疏離感的原因,營造的空間與社會脈絡之間非但並未連結,而常是斷裂的,自然許多社區自此剩下規律的「美」而失去了靈魂。臺灣在經濟起飛後人口大量的北移,原有鄰里宗親結構遭到打散,人與人之間關係漸漸冷淡,工業化的結果人漸漸失去人情味,凡事以現實做為考量,在臺北城裡不用開口也能渡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漸被冷漠的指標所代替。
夢想社區燈籠製作
近年來許多教導人迅速得到利益目標的課程不斷興起,教導著人要自我,要麻痺自己不要陷入感情程式內,這樣的教學令人十分憂心,為了得到個人利益的目標,教導人不需要有太多的群體觀念及感情,如此一來人心就是自私的與自我的,加上臺灣民眾長期被刻板式教育方式所影響,上課者撥接的話就是真理,因為兒時課本上所寫的就是能讓你得高分得到父母的獎勵與愛戴,在此觀念下許多這樣的課程被奉為極品與聖經,再加上許多理性書本上教導的厚黑理論,使人肯定自己自私有理不必在意太多感情與感動,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結果。
舉例來說:從前的工作老闆與員工之間關係是親密且有感情的,近年來漸漸的員工被機器化,當老員工已無法達到公司預計的生產能力時,就像變買運轉多年的機器一樣,將他裁員卻不會有一絲的難過反而會對下一臺更先進的機器感到滿意,相形之下員工一樣僅將老闆當成發薪的機器,沒有所謂的共體時艱,也不願為公司多做一點點工作範圍外的事。
如何改善人與人漸趨冷漠的關係,恢復我們對世界的真實感受,才是社區營造所必須優先處理的問題與重點,這是一個新故鄉的建構,這不是空間美化或者環境改善就可以輕鬆做到的,許多文化節活動舉辦都會陷入觀光效益的迷思,活動變成屬於參加者的節慶活動,主體顯已混亂,在地者參加的比例有多少?夢想社區將營造的重點放在凝聚社區的人心上,是一個很正面而且成功的案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