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維護自然環境的社區案例-淡水海口沙崙地區之展望
 
維護自然環境的社區案例-淡水海口沙崙地區之展望
文/柯一青;圖/柯一青
(中華民國城鄉風貌協會講師.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講師)
發表時間 2012/07/10 02:20

維護自然環境的社區案例-淡水海口沙崙地區之展望

0
閱讀人數:2193

【圖/文 柯一青 中華民國城鄉風貌協會講師.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講師】

 

沙崙地區之歷史淵源
        沙崙海水浴場一帶曾為清朝清法戰爭的古戰場,1884年法軍在裝置優良砲彈設備艦艇掩護下在沙崙一帶企圖搶灘登陸,清軍當時利用三面沙丘環抱的地形擊敗法軍,這即是著名的「滬尾血戰」,這是清朝在臺灣打的唯一勝仗,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

血戰後的平靜與安逸vs海水浴場的開闢
        血戰後,沙崙地區的居民通常以捕魚種田為生,是一個傳統的漁村社區,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凡而踏實。民國65年,政府的力量首次改變了沙崙社區原本的空間生活型態,在這裡開設了『沙崙海水浴場』,由於海水浴場帶來大量的觀光人潮,也就改變了社區居民原本的生活型態,家家戶戶開始到海水浴場擺攤做生意,也都放棄了原本平凡的生活,有的時候甚至連半夜攤子也都不能推回家,為的就是佔一個好位子,可見當時海水浴場的榮景。

實質利益造成空間環境的轉變
         沙崙海水浴場沙灘平廣,三面沙丘環抱,海水清澈,沙灘與深水區有相當的距離,在其間游泳及戲水安全無虞,當時每到夏季,海水浴場人潮洶湧,這樣生意盎然的轉變所得到的實質利益,在當時也被居民所接受,鎮公所也因管理而屢獲全省「公共造產」首獎。

現代化的理想空間想像卻引來更大的環境浩劫
        然而政府的力量正再度影響社區的轉變,垃圾掩埋場、污水處理廠以及新市鎮的開發,這個耗資1仟400多億的造鎮計畫,原有在民國104年吸引30萬人口入住的繁榮想像,故在「沒有珍貴的海洋資源」的前提下創造出海埔新生地,以做為焚化爐及垃圾集散地之用,結果現代化的開發使得海水逐漸被嚴重的汙染,水質含銅量級生菌數變高,海岸新生地的填築更造成珊瑚礁海岸被毀、綠蠵龜被困,最後連最原始的漁業資源也破壞殆盡。導致沙崙海水浴場漸漸經營不善,原本平和的海域也開始出現暗流與激流,被列為危險水域後於民國87年關閉,淡海新市鎮也未如預期的成功,再也找不回的是原本美麗的貝殼沙海岸線及漁業經濟與社區。

自然生態才是社區最大的資產-拒絕重蹈覆轍-覺醒與展望
        然而就在淡水新市鎮開發不如預期的情形下,1996年政府檢討後歸咎於交通建設的問題,故規劃在淡水河北側沿河興建快速道路,從沙崙到大度路全長約12公里,這次地方文史團體、環保團體及居民共同發起「全民搶救淡水河聯盟」,全力阻止環境的再次破壞,1997年起各團體堅持反對了3年,2000年全案因環境影響評估沒有通過,反對運動成功。但是政府的力量並沒有停止對此區塊的建設,2006年類似的案件又悄悄重起爐灶,民眾再次凝聚起來反對淡北道路之興建,拒絕再次因建設再度破壞原有的生活環境,後又傳出「淡水新市鎮輕軌捷運」的規劃,雖然這些建設都說是為了淡水發展,然而這是誰的淡水?該如何發展該由誰決定?

文化創意區的沙崙空間想像
        淡海新市鎮在沙崙這一帶規劃的多為富麗堂皇的別墅,其實距離沙灘不到100公尺,然而現在整個沙灘常是滿佈垃圾與廢棄瓶罐及違法的遊客,筆直的馬路也變成飆車族與煙火族的發洩場地,民間團體發起淨灘活動,企圖恢復沙灘的美貌,每年的5月到9月救生委員會也會派員勸導遊客及防範違法下水的民眾有任何的危險,這種情況在經過各團體的反應與抗議多年後,政府決定將沙崙規劃成「淡水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預計創造10億的投資額,增加約150人之就業機會,這是繼淡海新市鎮後的另一個發展大夢,然而這個夢是誰的夢?最後犧牲的會是誰?值得省思,以經濟發展為前提推動下的地方建設,多為由上而下的機制,透過主導者對地方的想像創造,建構屬於想像世界中的在地文化與認同感。這種情況常致使建設本身只是在包裝上添加「增加收入」及「高度文明」的符號與迷思,也許可達到吸引部分觀光遊客的目的,但如此的實踐存在著許多問題。

在地人的爭取與困難
        經與在地人淡水商工家長會長高文雄先生訪談後表示,沙崙自然生態環境的改變影響到原有地方鄰里宗親聯繫的情感的消失,原有的廟宇的活動參加人數漸漸減少,出外找工作的人越來越多,這才是真正的隱憂,淡水有水景、山景及古蹟名勝,但在肆意開發與氾濫炒作,土地漸漸被商品化。如果一切發展皆以經濟掛帥,過度向財團利益傾斜,地方真的需求並無法被顯現出來。雖提出許多發展願景政策,但部分政策欠缺各部門的整合,皆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他們做的是在教導學生及下一代維護淡水的生態及資產及淨灘的同時,卻看到淡水捷運站後方進行大規模填河造陸工程,將原有沙洲濕地及行水區填土覆蓋,使捷運公園後方至淡水區公所間之金色水岸水域空間消失,就為了增加出3公頃空地,要建設地方,實質上應該是以地方為主,而非以觀光客為主,未以地方為主的工程及建設往往就是最大的破壞,期望的是以凝聚地方精神的環境建設,重新凝聚漸漸失去的社區精神。

誰是主體?誰要的建設?
        在政府推動一鄉一特色的政策之下,臺灣各地不斷浮現「創造」出來的在地特色及地方產業,希望繼而發展文化觀光事業與促進活化區域經濟。許多文化園區的規劃儼然成為最佳的工具,然而建設經費的主要來源來自政府,地方性的自主參與機制?所謂的參與多充其量僅是在說明會上簽名背書,即使不論提出任何意見都必須聽命於專業規劃者的安排,其實這種方式充其量僅能叫做參加而非參與。這到底是誰想像的文化?還是為遊客考量的商業文化?資本家的投資文化?主體顯已混亂。經過這麼多次的轉變,沙崙地區的自主團體已能充分了解社造的真實意義並期待參與整個沙崙地區的規劃,創造出屬於當地願景的未來。

   
沙崙海水浴場著名的結構物

 


關閉後的海水浴場

 


各民間組織之海灘淨灘活動

 


美麗的沙灘未來將何去何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