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歷史空間的記憶~猴硐社區
投稿人:柯一青
不經意間,我順著的許多目標金九地區的旅人,輾轉來到了隱匿於深山裡的瑞芳鎮猴硐社區,最令人注目的莫過於位於基隆河旁的選煤場及運煤橋等採礦遺跡,經過深遂的體驗與接觸後發現,這是一處集結猴硐人喜樂與記憶的空間。
有別於金九地區的熱鬧與繁華,這裡沒有便利商店跟西式早餐店,散步在猴硐的街上感到獨特的平淡與平靜。我踏著緩慢的腳步一路吸取空氣中清新的氣味深遂的體驗這裡帶給我的感動,隨處可見皆是珍貴的歷史建物及遺產,有著一百六十年歷史的猴硐一百階、瑞三選煤場、運煤的臺車軌道及聳立於基隆河溪谷中的運煤拱橋、日據時代興建的日本神社遺跡、美麗的淡蘭古道、金字碑及消失的村落-大小粗坑等,一一都見證這裡興盛的過去,也訴說著先前在這裡辛勤奮鬥者的精神,在猴硐礦業沒落的同時,它們依舊存在,因為它們將為後人見證猴硐社區輝煌的歷史。
為了更了解猴硐社區的歷史,我拜訪了曾經在此經營礦業的瑞三礦業公司,他們提供我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讓我了解當時猴硐煤礦王國的經營榮景,之後我再拜訪了猴硐文史工作室的周章淋先生跟里長,周先生是猴硐人,出外發展獲得成就後,仍心繫著自己最愛的故鄉,帶著我介紹猴硐的遺跡及特色,讓我得知周先生兒時記憶下的猴硐,並提供許多鄉土教材供國小教學之用,他並不希望太多觀光發展讓聚落生活變質,只希望改善這裡的生活條件,看能不能創造猴硐第二春。里長伯更娓娓道來猴硐人與瑞三礦業的種種,細說著瑞三礦業跟猴硐人複雜的情感,其後我更訪談到當地士紳俞金朋先生,透過俞先生不厭其煩的詳盡說明,更得知當時整體政經環境及礦工生活工作環境的困苦,我感受到礦工在深不見底的黑暗深淵裡忙碌生活,淚水與汗水,灑落在猴硐蜿蜒的運煤小路上,運煤車牽著礦工的憂傷與快樂一起向希望前進的辛勞及甘苦,而其興衰血淚就如電影般一幕幕於猴硐絮絮播放。有別於臺北繁華城市人的冷漠與疏離,這裡的人充滿了熱情與人情味,每個人都快樂的跟你分享屬於他們社區的故事,一路上這些故事不斷出現在我的腦海中,許多冰冷荒廢的失落空間,更增添許多歷史意義及內涵。除了現存的環境外,我順著淡蘭古道登山步道尋找著里長口中消失的村落,這裡原本是瑞芳鎮的大山里,卻因礦業沒落而沒落,許多巴洛克造型的建物隱沒於荒草之中,在草叢間隱約仍可見其牌樓雕飾,有著特殊的感受與體驗。我在一處空曠的建物巧遇了正在聚餐的人們,他們是猴硐國小大山分校的校友,這裡正是民國69年廢設的大山分校遺址,即使學校已經不在,村莊已不再繁榮,他們每年仍相聚在此,我與他們共同分享屬於他們小學的故事,他們對猴硐仍有一份特殊及深厚的情感,也有著他們對猴硐地區發展的夢想及未來。
許多人認為引進大量的觀光客可以帶來商機無限,能讓猴硐社區再度復活,但如被改造成為一個觀光商業區時並未做到配合原有生活環境,將使現代化的產物一一進駐,結果必然不是讓當地人有更多自力生產的機會,而是造就更多都市人前去撈金而已,可能因此改變了環境的原始意義。在引進經濟行為時,建物改造為常用的手法,一般來說許多建物被改造後我們很難發現它的過去及歷史意義,而嶄斷了既有很濃厚的意義後,豈不成為一處冰冷的空間環境,這其實違背了空間設置的初衷,結果反而加速人民記憶的遺忘。在臺灣現今很多的做法一就是空間再利用後造成原有建物意義的喪失,一就是恢復原狀,而事實上恢復原狀的方式無疑會是一種畫蛇添足,更將從前至今經過的記憶抹去。所以,我認為如何完整展現一個建物於各時期代表的歷史意義比建築物本身更加重要。我循著復興坑口慢慢下階梯,體驗著猴硐山水與歷史建物的對話,加上運煤道路上的芒草隨風飄逸,構成一幅自然美麗的大畫卷,歷史本身其實蘊藏著無窮的寶藏,更是充滿感觸及記憶的。我在想,來此的旅人可買上一點的零食,選擇一塊大石坐下,對這歷史建物遺址及遺跡作深邃追憶,期望大家一起來體驗猴硐社區之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