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社區自主節慶,歡慶地方凝聚的脈動-大甲媽祖繞境
 
社區自主節慶,歡慶地方凝聚的脈動-大甲媽祖繞境
文/柯一青;圖/柯一青
發表時間 2013/07/03 22:38

社區自主節慶,歡慶地方凝聚的脈動-大甲媽祖繞境

0
閱讀人數:1253

圖/文 柯一青

一、大甲媽繞境緣由及地域性

    據傳大甲媽祖為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人林永興,自湄洲媽祖廟奉請天上聖母神像來臺,在當時許多遷臺人士都常請神陪同而來,林永興在大甲定居謀生,當時許多福建移民皆篤信湄洲媽祖,漸漸香火鼎盛,地方士紳徵得林氏同意後,約於清雍正10年(西元1732年)興建小祠供民眾參拜(據傳即為現址),舊稱為天后宮,後稱為鎮瀾宮,一般認為應指鎮海安瀾即鎮住海浪,以供海上往來人船平安之意。臺灣光復後,鎮瀾宮改制成立管理委員會,由大甲、大安 、外埔及后里,四鄉鎮村里長民選舉委員主持廟務,顯見當時廟宇與地方連結十分的緊密。而大甲媽祖進香遶境活動,其實起於當初創建之時的往湄洲祖廟進香活動,當時由大安港或溫寮港直接駛往湄洲,信眾同時也回到自己的故鄉,當時並非每年舉辦,清朝時期大約每12年才會舉辦一次。而大安港於雍正九年闢為貿易港,後來大安港泥沙淤積,至日治末期,已形同廢港,加上日本政府嚴禁臺海兩岸之來往,前往湄洲祖廟進香活動因此停頓,大陸為故鄉的情節則因此漸漸切割。此後繞境活動則演變為每年農曆三月地方繞境,因大甲媽繞境最後延續到嘉義新港奉天宮及北港的朝天宮,但「大甲媽」並不是由北港朝天宮或嘉義新港奉天宮所分靈,到北港及新港遶境進香也並非是回娘家,而是當時藉常往返於大甲與北港間的牛販的經濟活動。

    此後的每年農曆三月,來自各地的數十萬信徒組成聲勢浩大的進香隊伍,在八天七夜中徒步來回鎮瀾宮與新港奉天宮。遶境隊伍跨越中部沿海四縣市,經過廿一個鄉鎮,八十餘座廟宇,跋涉 三百三十公里 路。但對於臺中大甲鎮瀾宮每年的媽祖繞境活動,其實是遠離家鄉的人每年重逢聯繫情感的活動,每到此時嫁出去的女兒都會回到此地參加,繞境代表著不同的意涵,即使沒有辦法參知之信眾,也會再繞境途中準備茶水等給予其他辛苦的信眾食用,這是完全由地方自主的活動。繞境七大階段為啟駕、坐殿、祝壽、割火、插香、回鑾繞境及添火,許多堅定跟隨媽祖鑾轎一路從大甲出發的隨香客,其實他們都是放下手邊的工作,忘記身體的病痛、甚至有的已經是步履蹣跚,都堅持一定要到新港為媽祖祝壽,這份虔誠的心,不禁讓人感動,這樣的活動除了參加更是參與,也藉由信仰將人心緊密的連結在一起。

二、文化祭活動舉辦與地域性

    面對全球化脈落下的地方競爭情勢,深刻的地域潛力挖掘是相當關鍵的。因為,任何地域想要推動文化的再造及打造社區美景,是否能掌握到地方潛力是最為關鍵的。近年來臺灣社造的實踐地方活動的舉辦成為相當重要的一環,在社造實踐技術上由於對地域性是否可深入的連結,不致活動與地域性脫節,這是重要的一環。過度依賴公家單位主導活動之下,易造成各地活動公開上網簽辦委託勞務,導致參加及承辦的單位(公關公司)可能是同一批人,常有辦理的活動重複或參加者不踴躍等情形,或活動流於「熱鬧有餘、內涵不足」等。一般公關公司規劃整個活動設計僅考量著吸引人潮,增加經濟,卻無法考慮活動與地域性做關聯,最後夜市文化充斥著整個活動,迷失於經濟效益與產值,僅以此做為評估活動效益的指標,甚致為落實國際兩字,更加入其他國家馬戲特技團或太鼓團隊等,及邀請國內外演藝團隊參與演出。在將傳統「藝術」化的同時常也致使
活動漸漸變調,也讓臺灣有許多能夠深化社區與文化內涵的活動根本無法存活。

    如何將節慶活動扎根在自已所在的社區,融入當地民眾生活當中,融入社區環境景觀、地方產業當中,理應為推動中最重要的事,如活動推行並非社區居民自主性辦理,而是由政府將活動外包給公關公司執行,節慶活動自然是和地方是脫節的,民眾參與被侷限在參加活動而非參與活動規劃,參加活動的人多也並不代表活動成功。文化祭活動以制式方式舉辦模式,未深植地方,未考量地域性,僅考量經濟效益,然而臺灣的文化節慶活動不僅只是一種可以提振經濟產值、觀光效益及轉化選票的政治計算而已,它更應涉及了文化內涵與社區深耕的長久意涵。各政府協助辦理節慶的本質不應就在於創造地方經濟價值,在並未考量地方文化的永續性,對原本的自主性活動並非幫助而是破壞。文化節設計的手法與地方產生深度的連結,才能真的聯繫人心,開創新經驗、新價值及新認同的社會生活。

三、 誰是主體?誰的節慶?地方永續特色自主節慶之經營

    在推動一鄉一特色的政策之下,臺灣各地不斷浮現「創造」出來的在地特色、地方產業,希望繼而發展文化觀光事業、促進活化區域經濟。文化節活動儼然成為最佳的工具,然而若活動經費的主要來源來自公家單位,倘若公家單位無法再支助經費辦理文化節,缺乏地方的自主辦理能力,活動將會走入歷史。再者,地方性的參與何在?所謂的參與多充其量僅是在表演舞台上搔首弄姿,聽命於主辦單位的規劃安排,其實僅能叫做參加而非參與。主辦單位想安排什麼表演團體,就邀約什麼表演團體,就連與地方不相關的其他各國表演團體都摻雜在一起。文化節還是地方的節慶活動?還是參加者的節慶活動?資本家的節慶活動?還是公家單位的節慶活動?主體顯已混亂,在地者參加的比例有多少?願意第二次參加的比例有多少?目前許多活動設計與實踐實有檢討之空間。

除商品或其他方式所「創造」出來的節慶外,最珍貴的是臺灣先民所凝聚的文化活動,傳統宗教文化在初期其實是如同原住民的豐年祭般,許多出外遊子或嫁出去的女兒都會回來參加,許多居住在繞境附近區域的民眾,紛紛將自己準備的熟食、飲料、生活用品及其他物品,提供給參與繞境的香客使用或食用,感謝辛苦的繞境香客及服務人員,也為大甲媽進香活動盡一份心力,這是充分表現社區精神的活動,比起任何營造更能將人心凝聚在一起,且並不侷限於社區的人而是許多各地前來的香客,深植於地方自主營造的活動特色將永遠不會被取代,也將可永續的經營,除歡慶大甲媽祖聖誕以外,我們更看到地方凝聚的脈動及臺灣人最真最原始的真誠。

民眾自發性準備飲品及食物

沿途民眾燃放鞭炮歡迎大甲媽神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鎮瀾宮淨車
    全站熱搜

    ke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