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化腐朽為神奇的社區營造策略-宜蘭珍珠社區

0
閱讀人數:8788

圖/文 柯一青(中華民國城鄉風貌發展協會講師  大同大學推廣教育中心講師)   

位於宜蘭的珍珠社區古稱「珍珠里簡」,係平埔族噶瑪蘭三十六社之一。珍珠之名的由來有二種說法,一是珍珠社區早期於冬山河有港口經常有船隻來往,商船並帶回許多珍珠回珍珠社區,所以這個社區附近均能輕易撿到珍珠,另一說法是珍珠里簡在噶瑪蘭的譯音係「燒酒螺」,也就是在這個社區到處可見許多燒酒螺的存在,不管實際的地名由來為何,珍珠與燒酒螺,在現在的珍珠社區已經不易見到了。

珍珠社區位於冬山河中游,全村社區內係以種植水稻為主,種植蔬菜為輔,當初社區的發展運用的主要材料是該社區的副產品-稻草, 2000年以後增加風箏體驗等 ,故社區設置「稻草工藝館」及「風箏體驗館」,提供遊客們參觀及 DIY 製作體驗,社區充份運用副產品「稻草」發展出多項稻草工藝,例如:稻草畫、稻草面具、稻草浮雕面具、稻草紀念物、稻草娃娃及稻草編織等創新產品,這樣的社區營造方式,社區營造的產業並非為一般的主產業而是副產業,被公認為沒有什麼價值的稻草,堆疊後最後就是焚燒成為肥料,就像許多養蚵人家的社區最後利用廢棄蚵殼來作為社區特色一樣。

珍珠社區投入社區營造的發展史,其實正是一個築夢踏實的浪漫故事。社區營造如果忽略人際問題的重要性,最後畢竟會因為「人」的因素而停滯不前。珍珠社區所以訂「重建新儒家倫理」為社區營造目標,顯見發起者的智慧,也對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十分的了解。在這個前提之下,社區有了發展目標,社區也有了未來的願景。然而除了要有願景,還要了解地方民眾的心理,中在意的中心,由珍珠社區的發展史,看出了社區兩大廟宇的信眾衝突與不合,這才是社區凝聚人心的真正阻力。發起者想盡辦法化解位於珍珠社區內進興宮與聖福廟兩間寺廟信徒的長期隔閡,促成兩間寺廟一起合辦普渡,結果十分的圓滿。最後做了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曾經立於社區發展協會廣場旁的珍珠地標─「草垺王公」,就是達成和解後聚集八百村民堆疊而成,草垺兩面分別繪有兩間廟宇的主神,象徵神明和解村民大團結,就像打開社區內居民間彼此心中的那道圍牆。

珍珠從一根稻草發展成全國知名的社區,當然住在珍珠社區的居民必定感到光榮,必定更願意在此居住與生根,我們在這個社區營造案例中看到了社區自主的力量,社區的發展不是靠政府,而是靠自己,社區必須營造社區獨有的特色,而並非為迎合外來遊客而改變自己經營的模式,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了社區的地方性十分強烈,雖然稻草面具緣起於社區發展者一次印尼峇里島之旅。但其融入了地方特色,這個面具就不再是屬於印尼峇里島的面具,而是屬於珍珠社區的面具,所以我們不是認為外來文化不應該在臺灣出現,而是必須堅守本土文化的價值,才能確保特色的存在,就像是釣魚小貓來到臺灣,難道就不能變成屬於臺灣的釣魚小貓?社區營造的可貴在於體驗當初努力過程的辛苦,在於享受社區凝聚後的喜悅,只要是有心,人人都可為社區盡一份心力。



珍珠社區產業體驗館

 




稻草副產品從前的功能展示

 



稻草副產品的展示

 




利用稻草所製的畫框,旅客可以DIY

 


DIY產品完成可裝框帶回家

 


代表兩廟和解的草垺王公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宜蘭珍珠社區
    全站熱搜

    ke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